妞从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选择了曼海姆大学,高兴劲还没过,媳妇就在msn上跟俺说:准备搬家!
“搬家?“
俺定了一下神,跟媳妇写道:“妞都19岁了,又上大学了,让她住学校宿舍呗,我们何必跟着?再说,她也该建立她自己的生活圈子了,我们再跟着她,没准她还嫌烦呢。”
“学生公寓很少,很难租到,妞的同学去申请学生公寓,给他排到36个月以后了。36个月后大学都该毕业了!所以,学生都是自己到街上租房子住。”
印象中,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年年搬家。屈指算算:住过玉泉路,住过小西天,住过交道口,住过牛街,还住过成寿寺,住把北京的东城、西城、海淀、丰台、朝阳都住了个遍。不过那个时候家里东西少,也没啥值钱的东西,说搬家,把铺盖卷一捆,整几个纸盒子把书之类的东西装一装。单位派辆车,十几家的东西,运个2、3趟就齐活了。十几家,十几个大小伙子,总共有二三十个人,不分谁家的东西,女士打打杂,男士们七手八脚一通忙活,所以不觉得搬家是个很麻烦的事情。可现在,在德国举目无情,认识的三两个德国朋友也不可能帮这种大忙,又是从威尔堡搬到曼海姆,少说也得150公里。。。。更重要的是,咱们在德国是没有“单位”的人,依靠不了“组织”,啥事都得靠自己。
思想正犹豫间,电脑又“布谷”叫了一声。媳妇见俺长时间没回话又开导俺:“你想想,咱家总共就咱们仨人,妞要是自己去曼海姆住,你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爱在德国待着,咱们家三个人就得分在仨地儿。”
看了媳妇写的这段话,俺的心里不由地咯噔了一下。慢慢思忖着:人的一生,不论贫富,能与亲人们生活在一起,或才是件幸福的事。固然,孩子将会独立,但与父母的相依相聚,也是他们不希望或缺的生活。其实不论是过去的中国,还是现在的欧洲,孩子们也多是选择和父母们在相近区域里生活。中国古代更有“父母在不远游”的说法。只是近些年国内社会发展的不均衡,才让迁徙变成了一种常态。但“漂漂族”们,在亲情上的损失,或许只有他们自己能体味。
这时,俺没有再犹豫了,立刻写到:“好。那就搬吧。你先联系一下曼海姆租房子的事情,租好房后,我就过去,咱们也去大城市曼海姆住住。”